登录
“兴徭”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说法,指的是皇帝或官府征收赋税或征派徭役,通常是指征收人头税或征派丁夫、民夫等劳役。
在古代中国,徭役是封建社会中百姓必须承担的一种负担,包括劳役、兵役和杂役等。其中,兴徭通常是指征派丁夫、民夫等劳役,有时也包括征收人头税。这些徭役的征派范围和数量往往由官府或皇帝决定,百姓必须无偿承担。
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兴徭常常被用来形容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,反映了百姓的苦难和不满。例如,唐代诗人杜甫的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等诗歌中就多次使用了兴徭的描述,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。
总的来说,“兴徭”作为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说法,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百姓所面临的苦难和压迫,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