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“呙堕髻”是一种古代汉族妇女发式,其特点是发髻不挽结,而呈下垂状,形如月形,故又称“月形髻”。这种发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,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。
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“呙堕髻”的描写。例如,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中,描述杨贵妃“云鬓花颜金步摇,芙蓉帐暖度春宵。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。承欢侍宴无闲暇,春从春游夜专夜。后宫佳丽三千人,三千宠爱在一身。金屋妆成娇侍夜,玉楼宴罢醉和春。姊妹弟兄皆列士,可怜光采生门户。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”其中就提到了杨贵妃的“呙堕髻”发式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呙堕髻”已经很少见,但它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,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赞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