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“毳帐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,指的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临时搭建的帐篷。这个词源于《汉书·西域传》中的一句话:“穹庐为毡帐,其高五六尺,或七八尺,或临高山,或居平地,为远行城邑。”
具体来说,“毳”是鸟兽的细毛,在这里引申为细微、精细;“帐”则是用来形容帐篷。所以,“毳帐”的本义就是指用细毛缝制成的临时帐篷。这种帐篷不仅轻便,而且可以拆卸移动,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。
例句:他们携家带眷,纵马扬鞭,随着季节的更替,辗转于塞北江南,露宿于旷野草原,幕天席地,一顶顶毳帐在风中摇曳。这描绘的是一幅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,他们在大草原上搭起一顶顶毳帐,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。